【德育故事】孔子简述
孔子名丘,字仲尼,他的祖上是周朝时代宋国的宗亲,宋国实际上是殷商王朝的一个王族,周武王封他们在宋国。代代相传下来,一直到孔子的父亲这一代,已经是周朝末年,孔子的父亲叔梁纥。孔子出生在鲁襄公22年即公元前551年11月庚子日,鲁国仓平乡周邑(今山东),所以孔子被认为是鲁国人,也就是现在山东。
孔子,历史上称仲尼,有语云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。他演述圣贤典籍,留下了丰富的典籍,更可贵的是他以圣人的品格,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模范!为中华2500年的后人,留下了学习的典范!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,号称礼仪之帮。
孔子曾到周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,回家以后,向他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,“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”。
鲁招公25年,公元前517年,孔子35岁,当时鲁国内乱,鲁招公逃到了齐国,于是孔子到了齐国,做了招子的家臣,他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见到齐晋公,当时齐晋公想给孔子一块封地,齐国的宰相晏樱不同意,就没有给他封地,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到任用,于是孔子又回到鲁国。当时鲁国国君鲁定公。
孔子43岁那年,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霸道专权,把持朝政,他的家臣作乱,掌握了鲁国的政治,这种混乱局面,孔子也不愿意做官,埋头整理诗经、尚书、礼经、乐经等经典。
后来,鲁定公任孔子做了中都宰相这个官,一年后,中都这个地方做到了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,非常的安定和谐。鲁定公10年,公元前500年,孔子做鲁国的助手,和齐国国君在陕谷会面,帮助弱小的鲁国没有受到欺污,让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。鲁定公12年,孔子派弟子子路做季氏的家臣,下令拆毁鲁国三大家族的城墙,收缴他们的武器,削弱三家的势力,让政权归还到鲁国国君手上,可是孟孙氏不肯拆墙,结果拆墙计划失败。
孔子56岁那年,他代理宰相,经过三个月对鲁国的整治,显示了空前的和谐安定。鲁国和齐国是临国,鲁国的强大,威胁到了齐国,于是齐国国君想了一个鬼计,送了一对美女来给鲁国国君,当时季环子就接受了,从此就和鲁定公成天寻欢作乐,不理朝政,孔子非常痛心,于是辞官离开了鲁国,开始周遊列国。
先后到了卫国、陈国,在卫国,孔子拜会过南子(卫国国君的妃子),因为南子从中作梗,离开了卫国。到了宋国,大臣司马环追杀孔子,孔子又逃到陈国,住了3年,又返回卫国,当时卫陵公还是不能任用孔子,于是孔子继续周遊列国。晋国赵氏家臣曾经要背叛,邀请孔子,孔子打算去,后来也没去成,几经周转又回到卫国,卫陵公当时请教孔子作战的事,孔子说对作战我并不熟悉(因为孔子主张仁政)所以后来也离开了,到了陈国。
鲁国的季环子临死时留下遗言,让他的儿子季康子一定要招回孔子,因为家臣的阻挠,季康子邀请了冉求,孔子又没有回家。
接下来,孔子到了蔡国、楚国,当时楚昭王打算给孔子一个封地,想任用孔子,但大臣不同意,于是又没封孔子官职。史记上记载,楚昭王已派人去请孔子了,孔子正准备受职,没想到陈蔡两国把孔子围在中间,不想让他到楚国,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,“陈蔡绝粮”。解救出来后,孔子回到了卫国,此时卫陵公已经去世了,卫国的国君想要孔子出来主持卫国的政治,因为当时鲁国的季氏家族任用了冉求,做统率与齐国作战,打胜了,冉求就向季氏推荐任用孔子,季康子就邀请孔子回鲁国,于是孔子就到了鲁国,可惜到了鲁国,还是没有得到任用。
孔子经过14年的周游列国之后,回到自己的家乡已经是68岁了,看到鲁国终究不任用他,他也就不要求出世了,于是埋头整理一些典籍,整理尚书,作解释成为书传;解释礼经,成为礼记;删定诗经;为易经作解释。
公元前481年,当时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,捕了一只麒麟,这只麒麟死了,孔子看到了这个情景,非常哀伤,知道自己大概是归期不远了,他当时在撰写《春秋》,第二年,他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,使孔子非常悲痛。
又过了一年,公元前479年4月丑日,孔子去世了,享年73岁,葬于鲁城北的洄水边上,弟子们都为老师服新丧三年。其中子贡在孔子墓旁建了一个草屋,守墓达6年之久,孔子的儿子孔鲤早死,先于孔子逝世,孔子的孙子子思,后来著《中庸》。